髖關節置換後的膝痛:成因及治療方法 下肢痛症 髖關節置換手術對於因關節炎或受傷而飽受慢性髖關節痛或活動受限困擾的人來說,通常可以顯著改善生活。然而,一些患者在手術後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膝痛,令人疑惑和擔憂。如想減輕術後不適,促進順利康復,必先了解髖關節置換後膝痛的成因、症狀及治療方法。 完成髖關節置換手術後,嚴重的疼痛並不常見。如出現劇痛,應立即聯絡醫護人員,因為這可能是感染或神經損傷等併發症的跡象。不論疼痛是急性的還是慢性的,專業醫療建議對於恢復日常生活還是十分關鍵的。 目錄 下肢結構髖關節與膝關節的關係髖關節置換後膝痛的成因1. 生物力學改變2. 術後併發症3. 肌肉無力或不平衡4. 舊有膝痛膝痛的症狀治療方法居家自我管理物理治療預防術後膝痛保持腿部健康物理治療服務 下肢結構 髖關節與膝關節的關係 髖關節和膝關節是下肢動力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同協作完成如步行、跑步及爬樓梯等活動。主要相關結構包括: 股骨(大腿骨):連接髖關節與膝關節 股四頭肌與膕繩肌:負責穩定髖關節和膝關節 韌帶:確保關節對位及提供承托 神經與血管:為肌肉和關節提供神經信號傳遞及營養供應 髖關節置換手術帶來的改變可能會擾亂這一系統,導致膝痛。 髖關節置換後膝痛的成因 1. 生物力學改變 手術後的腿長差異或步姿改變可能會增加膝關節的壓力。在手術前,髖關節的軟骨損失或骨骼退化可能已導致腿部縮短,而手術中植入的新關節部件可能改變身體的活動機制,例如步姿,導致膝關節承受過多壓力,出現跛行或膝蓋疼痛的症狀。 2. 術後併發症 感染 患者在術後可能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才能改善原有步姿,期間有機會增加膝關節受壓,導致疼痛與炎症。此外,髖關節的感染可能通過血液傳播至膝關節,造成腫脹、紅腫、灼熱感及疼痛等症狀。 神經病變 某些情況下,膝痛可能與神經損傷或壓迫有關,導致從髖關節到膝關節的刺痛、麻木甚至放射性疼痛。 3. 肌肉無力或不平衡 術後活動量減少可能導致臀肌及大腿肌肉流失或無力,進一步引起關節與肌肉僵硬,增加膝關節壓力。 4. 舊有膝痛 如關節炎或膝關節損傷等既有疾病在手術後可能變得更為明顯。 膝痛的症狀 膝蓋或膝後部的隱痛或刺痛感 膝關節腫脹或僵硬 膝蓋屈伸困難 步姿改變或跛行 負重活動(如站立、行走或爬樓梯)時的不適 治療方法 居家自我管理 休息、冷敷及熱敷:冷敷能減少炎症,熱敷可放鬆肌肉並促進血液循環。建議每隔幾小時冷敷 15-20 分鐘,並交替使用熱敷。 藥物:在醫生建議下使用對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或布洛芬(Ibuprofen)等止痛藥,緩解疼痛的同時降低副作用風險,確保人工關節的安全性。 活動調整:為了避免給新關節施加過多壓力,日常活動應作出相應調整,以防止深層感染風險並延長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 低衝擊運動:例如游泳或騎單車,有助於加強肌肉而不會增加膝關節的負擔。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是髖關節置換術後康復的關鍵部分。Mobilize 物理治療中心致力於為患者提供量身定制的康復計劃,幫助增強力量、靈活性及關節功能,緩解術後疼痛,加速恢復並提升活動能力。治療內容包括: 動態評估:檢查步態、腿長及姿勢,找出導致膝痛的原因。 手法治療:使用軟組織按摩及關節鬆動技術,減輕僵硬並促進血液循環。 強化訓練:針對性鍛煉股四頭肌、膕繩肌及臀肌,穩定膝關節並提升功能。 貼紮或助行工具:在康復期間為膝關節提供額外支撐。 預防術後膝痛 嚴格遵循外科醫生的術後指引 進行術前訓練,為術後復康做好準備 維持健康體重,減少關節壓力 選擇合適的鞋履。 保持腿部健康 髖關節置換手術後的膝痛可能令人沮喪,但通過正確的策略及專業指導,大多數情況都可得到改善。在Mobilize 物理治療中心,我們致力於幫助您順利恢復,緩解疼痛並重拾行動能力。若膝痛影響到您的康復進程,請立即聯繫我們安排預約,讓我們助您重返喜愛的活動! 物理治療服務 MOBILIZE 是位於香港的物理治療中心,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團隊為您提供高品質、以證據為基礎的痛症治療。我們的服務包括運動創傷治療、 痛症治療、手術復康及姿勢及體態矯正等。每位病人都是獨特的,我們堅信每個治療方案都應度身訂造。因此,我們專注於一對一服務,確保每位病人都能獲得專屬的關注和精緻的治療。立即聯絡我們的專業物理治療師團隊,了解我們的物理治療服務。 最新文章 滑雪初學者必讀!6 個常見的滑雪運動傷害與預防措施 鼻竇與頸痛:是否存在關聯? 長時間站立工作?7 個技巧幫助降低靜脈曲張風險 銀髮族行動力提升法:健康老化的關鍵 傳統針灸 vs. 乾針治療:有何不同? 跑完步膝頭痛?了解原因與解決方法 滑雪初學者必讀!6 個常見的滑雪運動傷害與預防措施 鼻竇與頸痛:是否存在關聯? 長時間站立工作?7 個技巧幫助降低靜脈曲張風險 銀髮族行動力提升法:健康老化的關鍵 膝頭痛髖關節髖關節置換